CPU实际上是如何制造的?

中央处理器 (CPU) 的运作方式看似神秘,实则是数十年精巧工程的结晶。随着构成微芯片基础的晶体管尺寸不断缩小至微观尺度,其制造方法也变得愈加复杂。

光刻技术

如今,晶体管的尺寸极其微小,传统制造方法已无法满足需求。虽然精密车床甚至 3D 打印机都能制作出高度复杂的物件,但其精度通常仅能达到微米级别(约千分之一英寸),难以应用于制造当今纳米级芯片。

光刻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,它无需精确移动复杂的机器,而是利用光线将图像蚀刻到芯片上。这类似于老式投影仪的工作原理,但其作用相反,是将模板缩小到所需的精度。

图像被投射到硅晶圆上,而硅晶圆是在受控实验室中以极高精度加工的。这是因为晶圆上的任何微小灰尘都可能造成数千美元的损失。晶圆表面涂有一层称为光刻胶的材料,该材料在光照下会发生反应并被冲洗掉,从而留下 CPU 的蚀刻轮廓。这些轮廓随后会被填充铜或合金,并通过掺杂形成晶体管。这个过程会重复多次,如同 3D 打印机逐层构建塑料层一般构建 CPU。

纳米级光刻的挑战

即便晶体管能够无限缩小,若其无法正常工作也毫无意义。纳米级技术面临着诸多物理学上的难题。晶体管在关闭状态下理应停止电流,但当其尺寸变得极小时,电子可能会直接穿过它们,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隧穿,这对硅工程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
缺陷是另一个问题。即使是光刻技术也存在其精度上限。这就像投影仪投射的模糊图像,放大或缩小时都会变得不够清晰。目前,代工厂正尝试利用“极紫外线”技术,其波长远高于人类感知范围,并利用真空室中的激光进行操作。然而,随着尺寸的不断缩小,问题将持续存在。

有时可以通过一种称为“binning”的过程来缓解缺陷。如果缺陷出现在 CPU 内核中,则该内核会被禁用,并且该芯片会作为低端产品出售。事实上,大多数 CPU 产品线都是使用相同的蓝图制造的,但部分内核会被禁用并以较低的价格出售。如果缺陷影响到缓存或其他关键组件,则该芯片可能不得不被报废,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和价格昂贵。较新的工艺节点,例如 7 纳米和 10 纳米,缺陷率更高,因此也更加昂贵。

封装过程

将 CPU 封装供消费者使用,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其放入装有泡沫塑料的盒子中。即使 CPU 制造完成,若无法连接到系统的其他部分,它仍然毫无用处。“封装”过程是指将精密的硅芯片连接到我们通常所说的“CPU”的 PCB 上的方法。

这个过程需要高度的精度,但不如前面的步骤那么严格。CPU 芯片被安装在硅板上,并与主板接触的所有引脚都有电气连接。现代 CPU 可能有数千个引脚,高端 AMD Threadripper 甚至有 4094 个。

由于 CPU 会产生大量热量,并且还需要保护其正面,因此顶部安装了“集成散热器”。散热器与芯片接触并将热量传递到安装在顶部的散热器。对于一些发烧友来说,用于进行这种连接的导热膏还不够好,导致人们去除他们的处理器,以便应用更优质的散热解决方案。

一切组装好后,就可以将其包装到实际的盒子中,准备上架并安装到您的未来计算机中。考虑到其制造过程的复杂性,大多数 CPU 仅需数百美元,这确实是一个奇迹。

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 CPU 制造的技术细节,请查阅 Wikichip 关于光刻工艺微架构的解释。